预付卡消费模式盛行的当下,消费者被“卡”住的现象层出不穷。大多消费者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:办了预付卡想享受优惠,商家却设置了各式各样的霸王条款,或者不履行办卡时的承诺,更有甚至直接卷款跑路。好好的优惠卡,成了商家坑骗消费者的陷阱。预付式消费投诉也是居高不下。笔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。
江苏德儒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练鹏律师对此现象发表了观点,“本质上,预付卡消费纠纷仍属普通民事纠纷,消费者维权成本较高,商家处于相对强势地位。”“当前执法部门备案管理工作偏弱,多数发卡企业未能按照规定备案,使得执法部门难以实施管理。再加上消费者在办卡环节的识别能力弱,容易冲动消费,导致此类纠纷频发。”
练鹏认为,加强立法与监管工作,势在必行。“各地应结合预付卡消费市场出现的问题完善相应规定,提高处罚额度,增加商家的违法成本。同时,应适时引入保证金制度,以约束商家行为。此外,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工作,落实发卡备案工作。”练鹏说,要做到执法必严、违法必究,使违法商家及时受到相应处罚。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姚辉同样发表了意见,预付卡消费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,“商家超出自身的清偿能力发行预付卡,对顾客预付的钱款缺少风险管理,导致商家在发行预付卡后无力提供许诺的商品或服务,且没有资力退回钱款,从而引发纠纷”。
目前,一些消费者或是缺少辨别能力,或是一时贪图便宜,尤其是面对媒体多次曝光的预付卡套路不以为意,最终让自己坠入消费陷阱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使用预付卡时应谨慎选择商家,依法签订合同,理性购卡消费,妥善保存相关证据,主动维护权益,莫让预付卡变成吞钱卡。江苏德儒律师事务所也提醒消费者,谨慎购卡,理性消费,谨防掉入预付卡陷阱。
(改编自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) |